薛兆丰是中文互联网的新晋知识偶像,在《奇葩说》为大众所知,后又加入得到app,投入知识付费的大军,和他的音频课相辅相成的便是这本《薛兆丰经济学讲义》。他近年的风评褒贬不一,网上不乏对他动机和专业水准的质疑,也有指责他为权力唱赞歌、拥护社会达尔文主义,我最喜欢的是,”逻辑和文笔都令人感到难受“。
但我想关注的则不是他有多“坏”的问题,而是他的走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,反映了何种群众心理和社会结构。我不考虑他的经济学科普质量如何,不从其内部的经济学逻辑出发,而是研究他的叙事文本传递的是怎样的讯息,这种讯息反应了何种社会现象,可能会怎样影响读者的判断。
薛兆丰教授在本书中开宗明义,首先当头棒喝:“经济学家没有学派之分,而具有好坏之别”。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呢?他认为好的经济学家思考“行善的效率”,”持续的扶贫会造成人们的懒惰和惰性“,”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“;房价上涨是因为“人口集聚、城市繁荣”,“我们应该坚持房屋服务市场化、商品化“;因为“有效市场假说”,经济泡沫不存在。
有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不是坏事,但作为科普、这样的立场和导向未免太过明显。这本书暗示:只有他本人这样的才是”好“的经济学家,只有坚信市场机制、资本主义、(自由市场)经济学教条的才是好经济学家。在本书的所有议题中,他反复强调,那些与他意见相左的人、那些支持收入再分配、经济适用房、财政自律的经济学家的水平都挺差劲,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也“似乎还没弄清楚…稀缺性的存在”。薛兆丰教授的意见?全都交给市场。
在这样自上而下的权威叙事中,他树立了一套封闭的专家系统,把大多数人排除在外,只有他自己懂所谓“好”、“地道”的经济学。他把所有人当成了中式课堂上的学生,只要将他说的概念“融会贯通”、“升华理解”,不用自己思考。这种意义上,他的经济学科普并不作为一个起点,面向经济学起步的学生,而是一个终点,标志思考可以就此停止、一切盖棺定论。这不是一本经济学入门,而是一本人生指南,一本人生鸡汤的经济学改造版。
而这套人生哲学是为当今资本社会下的我们量身定制的。给他打广告的罗振宇说:“他是为数不多的,能把话说明白的经济学家”,但他的话浅显易懂,不是因为他水平高,而是其暗合社会现实、我们的虚无主义和商业社会的价值导向,所以我们惊为天人,大呼顺耳——但这正是忠言逆耳的反面。
经济学就这样在本书中,从批判思考社会现实的工具,被改造成了正当化目前权力机制的话术,也被衍生成一种生活艺术指南,帮助塑造商业社会需要的人格。
在这套生活艺术中,没有真正的社会政治问题需要考量,劳工、平权、少数族裔的问题都自有市场去解决,我们只要过自己的生活;人际关系的本质是算计,要时刻衡量他人的价值、想着提升自己的价值;人类都是自私的,你要学会爱自己,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;婚姻是合同,没有什么亲密关系,这其实是身体、财富的商品交换。
这或许可以帮到你,但问题是,你想不想活在这样的世界里?